原文標題出處:10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十大科技趨勢塑造新型態教育
作者:Reuben Yonatan 2015-08-17
我還不算是很老很老,我上高中的時候,Facebook 還沒出現,Google 也還沒成為動詞。但它也不算是很古早以前的事啦。以前在學校裡,我有使用搜索引擎、我有即時通訊仔息、甚至我有社交網路。但從拿到文憑後到現在的短短時間內,一切景觀都發生改變了。
現在我們擁有一群數位原住民新世代,大家無不極度熱衷於 20 世紀生出來的學習模式。這裡我們列出十項最新科技趨勢,正在引領教育生態系統的發展。
一、遊戲化(Gamification)
「遊戲化」一詞用來描述將特定的一連串任務轉化為遊戲,是有點過頭,但我們不是指回答問題就可抽獎的遊戲,而是特指角色扮演的遊戲,有系統性的提供挑戰、有獎勵回饋、然後再面對更難的挑戰、得到更大的獎勵。研究指出遊戲獲勝時人體會分泌多巴胺。
將這類工具運用在教育上並不因難:挑戰學生、讓學生在完成挑戰後有正面的感受,然後再給他們更大的挑戰。例如,語言工具 Duolingo 提供11 週的大學程度 40 小時課程。它的工作原理是一次只學習一些單字,如果得到更多的積分,就建立以更長的句子學習。又如 Classdojo 應用 APP 可以在學生完成一項課程時,通知同學或家長知道,並加入社交媒體工具,如發出簡訊及分享照片。有了這類工具,學生做得更棒,就會得到更多獎勵哦。
二、翻轉學習(Flipped Learning)
翻轉學習通常是指「在學校做家庭作業、在家做學校作業」,整體的概念是指將學習的方式由老師對學生講課,轉變為蘇格拉底式,讓學生透過批判性思考從中彼此學習。已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確認翻轉學習是相當成功的。
根據翻轉學習網,翻轉學習的四大基柱為:
◎彈性的環境:時間、地點、方式、所需的時間長度都有彈性。
◎學習的方式:老師不再是無所不知的專家,由學生主導討論。
◎目的性的內容:老師決定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提供學習的素材。
◎專業的教育者:老師持續從旁評估,並提供重要的回饋意見。
三、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
遠距教學並不是新興的概念,早在四十年前就有老師試著以傳聲器進行教學,「氣泡男孩 David Vetter 」就是這樣完成二年級課程,因為他一離開住家就會發病,這是久遠的故事了。現今的 Kubi 可以視為教學機器人,而實際上是個裝有平板的站台,它可以在各個教室間移動,也可以上下調整平板給教師最好的角度,但實際的影像卻比蘋果的FaceTime 視訊更加精緻。德州一個小鎮運用 Kibi 大為成功,讓無法到校上課的學生也能進行學習。
學生可以遠距學習,老師也能遠距教學,藉由視訊會議、班級討論區(class forums)、預錄影片、社群媒體、甚至是最簡單的電子郵件,這些現在通訊科技讓學生得以依自己的需求及時間表調整學習。無論學校遠在天邊或講師客途他鄉,這些距離都不過是身邊 WIFI 無線網路的距離了。
四、心智圖法(Mind Mapping)
心智圖法是進行腦力激盪並作筆記的方法,是一種圖像視覺化的型式,而不是線性條列式的文字呈現。它是樹狀分支型式的演示圖,所以各個想法點子圈點散開,又彼此互相線條連接。有些製作心智圖的數化軟體,像是 XMind, BigMind Pro, Brainstomer, Mindmeister 等等,能使教育者將教學內容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做呈現,更容易專注與理解。
心智圖運作的方式近似人腦,概念間彼此互相連接,這個特點讓使用者可以更輕易地記住學習過的資訊,也能夠用來衍生出個別概念或是融會貫通。利用數位軟體能夠像是使用電子郵件般輕易地的分享心智圖作品。心智圖學習可以是互動式、具多面向的,而非單向被動的另一證明。
五、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在教育的領域中,社群媒體是個兩極化的主題。有些人認為社群媒體使人脫離實際工作,但在某些方面,社群媒體的運用確能夠有益教學。
舉例來說,社群媒體能夠讓學生在網路上組成小組,共同協力完成指定作業。使用者在推特上可以建立話題標籤(hashtag),可以在 Pinterest 上建立展示看板,也可以在臉書上開設一個群組。此外,也有像 Kidblog 這類的社群媒體平台,可由教師嚴格監督,以確保所有的發佈內容都適合學生觀看。
六、數位教科書(Digital Textbooks)
在過去,國小的社會科課本最後常有歷任總統的照片,但總是會少了現任總統。因為當時課本大多七年後才有新版本出來。現在的課本比過去貴上兩倍,而且還愈來愈重,造成學生的背部健康問題。
這個情況已經開始改變了,像是紐約州的 Archbishop Stepinac 高中開始採用數位課本,只需要花一次購買平板電腦的費用,再加上數位圖書館的會員費 NU$150元,學生就能夠藉由專用的應用程式取得一學年所需的課本。就像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模式(自備設備)一樣,學生到哪裡都能取得教材,所以不再有學生忘記書本在家裡這回事。
七、只要 Google 一下(Just Google It)
愛因斯坦不知道自己的電話號碼,他說:「可以查詢的東西,為什麼要去記起來呢?」在從前使用電話簿的年代。今日,要聯繫認識的人有好多種方式,而且只要記得對方的名字就可以了。如果愛因斯坦使用電話簿都不嫌煩的話,我們何不多多使用網際網路去搜尋我們所記不住記不了的事情呢?
印刷術的發明將文字訊息帶給大眾;計算機讓繁瑣的計算過程在幾秒內就可以完成,工程師因此能夠專注於解決問題;現代的醫生已可利用 Google搜尋 來協助診斷不明症狀的罕見疾病。任何記憶事物與思維整理方式的重大改變,都會大大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所以,不要害怕去運用 Google 搜尋,只是不要用在考試作弊啦。
八、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視覺實境在人們的印象中通常是大型頭戴式裝置和輕微暈炫感覺相關。擴增實境有點像是 Google 眼鏡,利用特殊眼鏡或是眼前手持裝置,看到周遭的環境,及覆蓋其上的重要資訊;像是外語標誌的翻譯、夜空中的星座、或是社群媒體和搜尋引擎的即時資訊。
只要老師有無窮的想像力,即有無限的可能:如果學校圖書館裡的每一本書都有前一位讀者留下的評論,那麼只要看一下書的封面就能決定要不要借閱了;或是抬頭看天上的雲朵,就能同時看見為何幾個小時內降雨機率會偏高;或是坐在鋼琴前,它就能自動提示接下來要彈哪個琴鍵。老師其實可以利用類似的方式,讓課程互動性更好、更有趣。
九、使用者編輯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使用者編輯的內容指的是由多人共同編修的媒體,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的內容並不是由一群菁英撰寫或編修出來的,而是由許多使用者撰寫、修改。這個系統並不完美,但整體的出錯率只比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略高一點。
你可以立即打開 YouTube 學習如何烤蛋糕、或是摺疊氣球藝術,或是雜耍特技。雖然實作學習無可取代,但若你想學點基礎,只需要有個螢幕可觀賞影片即可。只要善用 YouTube 的隱私設定,學生可以自錄影片紀錄學習進度,和同學分享,老師也可以把影片當作指定作業,尤其是在影音創作方面。
十、大數據(Big Data)
大數據將會改變一切,它將能夠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那些作法有效、那些是徒勞。校外教學成效如何?如果兩個老師在同一天突然隨堂小考會有什麼影響?熱門影集完結篇播映的時候,學生是否更容易忘記做作業?以上所提出的方式是否真能幫助學生得到較好的工作、能在全經濟下競爭?想知道答案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查看相關數據。
像是 Edutrends 和 Knewton 等服務能夠在匿名的情況下將學生的數據轉化成可利用的資訊,讓家長、老師、學校董事會參考。大數據的功能尚不僅如此,例如學生在文字解讀有困難,但其實數學能力優良,那就是閱讀能力上出問題了。在過去的舊系統中,這樣的學生或許需加強練習,但有了大數據,老師能夠知道學生需要的其實是閱讀能力的特別輔導了。大數據讓師生能夠隨著學程狀態來機動調整課程進行。
新的教育型態以及新型態的老師已漸漸出現,我們的教育系統正邁向最先進的小工具與應用程式,而教學模式則是回到古老的型態;老師們不僅了解課程內容,也了解學生。只要有合適的平臺和媒介,任何人都可以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任何有心想要學習的人都可以作為學生。我們有了新的工具和玩具,它們其實是一體的。
作者 Reuben Yonatan 為 GetVoIP 的創辦人執行長;他同時也是科技、教育以及產業界相互關係研究的專家。
※本文根據原文全部轉譯,內容更加完整詳實。一般國內雜誌引用中譯文章,其中發現有些許漏誤,本篇已作修正補缺。
教育部電子報:十大科技潮流 引領教育新型態